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管理 > 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 > 第2章 人力资源开发的种类 > 【2.1 人力资源的教育性开发】

2.1 人力资源的教育性开发

 

学习目标

?熟悉人力资源的教育性开发、人力资源的政策性开发;

?掌握人力资源的使用性开发。

2.1  人力资源的教育性开发

引导案例2-1

职业技术教育开发大有可为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只有不断地接受新的教育技能培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重新确立人生价值。

200563,对于武汉市交通学校的丁校长来讲,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一年前,正当这所中专学校为职业技能教育寻找校企合作的时候,东风雪铁龙也正在为寻觅建立一个合适的售后服务人才培训基地而困惑。经多方考察,双方一拍即合,武汉市交通学校提供教学设施,东风雪铁龙提供培训教师、培训教具,初步建立起东风雪铁龙售后服务培训基地。

东风雪铁龙服务部部长孙万湘认为:“目前东风雪铁龙有212家特许销售服务站,115家特许服务站,近1万名售后服务人员。让这样一个庞大的服务团队,短期内达到符合雪铁龙全球标准体系的能力,对东风雪铁龙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雪铁龙公司仅仅在北京设立的人才培训基地,是远远不够的。”

建设人才基地,资金从哪里来呢?孙万湘开始琢磨“空手套白狼”的主意。经多方考察,当得知武汉市交通学校为人才输出寻找市场时,便与该校进行接触。该校更是看中了企校联合办学的大好机遇,没等签署合作协议,校领导就与全校老师带头集资,按照东风雪铁龙的要求改建教学环境。孙万湘的决心和武汉交通学校的诚意感动了东风雪铁龙的法方领导,曾因资金问题困扰而三个月没有任何回音的申请报告,就在他回国探亲前终于得到了批准。就这样,又一个规范化的东风雪铁龙售后服务培训中心正式启用。一年过去,这所学校为东风雪铁龙培养了200多名售后服务人员。

(资料来源:http://www.chinahrd.net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2.1.1  人力资源教育性开发的含义

教育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施加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起源于劳动,是为适应传授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总之,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是一种影响,一种积极的影响,一种对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积极的影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即教会其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人力资源教育性开发指的是通过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理想、锻炼意志等活动来提高人的才能和激发其活力的一项活动。

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人力资源教育性开发的定义。

1)开发的目的是使劳动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即包括知识、技能、理想、意志的全面发展与提高,而不只是增长知识一项。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与锻炼,使教育成为应试教育。目前,我国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把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教育的任务,使教育真正成为开发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

2)人力资源教育性开发的手段是多方面的,既有知识传授,又有技能训练、理想培养、意志锻炼等。只有多种手段综合使用,才能对受教育者施加全方位的影响,造就出高素质的人才,大大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质量。

3)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政府教育等。这里所说的人力资源教育性开发仅指学校及其他教育培训单位所进行的开发活动。学校的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政府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1)目的性强。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提高人的才能,目的明确而且单一。

2)计划性强。从整个学校教育来看,分为学前教育、初等、中等、高等教育。每个层次的教育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以及与此目标要求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四个层次形成梯型结构,低层次的教育为较高层次教育创造条件。

3)系统性强。从总体来说,学校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全方位的,是对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开发,促进其全面发展;从学校的某一方面的教育活动来看,其内容也是系统的、循序渐进的;从每一门学科的内容来看,都是按该学科的系统的知识结构,根据每门学科内在的知识逻辑和学生认识的心理逻辑而选择、编辑而成的。

4)组织性强。与家庭、社会相比,学校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有更强的组织性。学校有校长及各职能部门,专门负责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检查监督;教师经过专门训练,组成不同的教研室,专门从事教学活动;学生组成班组,在统一规范下共同学习。

2.1.2  人力资源教育性开发的类型

1.基础教育开发

基础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奠基工程,是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素质的最基本一环,决定着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为了提高基础教育开发的水平,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要重点抓好以下个几个方面的工作:

1)普及义务教育。《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 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必须坚持教育为本。重点是普及义务教育。”并明确规定:“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2)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联合办学的新体制。提倡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3)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从偏重传授书本知识变为注重品德、能力和科学启发相结合,全面提高儿童和青少年的素质。

4)增加投资,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基础教育不但为更高层次的教育奠定基础,而且由于它赋予青少年从事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有重要意义。因此政府和社会都应增加基础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

5)提高师资素质,建立一支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队伍。要逐步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教小学的要有中专以上学历,教初中的要有大专或大学本科学历。要逐步建立和实施教师前期培训制度和教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6)继续实施“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是一项专门帮助因贫困而失学的儿童恢复上学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扶贫帮困的重要形式。全社会特别是先富裕起来的阶层、集团、家庭和个人都应该献出爱心,共同促进这一伟大工程的顺利实施。

2.职业技术教育开发

在进行基础教育开发的基础上,将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开发分流,以造就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源。

职业技术教育开发,是人力资源教育性开发的主要形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职业技术教育开发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使人们掌握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职业劳动技能,使其从可能的人力资源转换成现实的人力资源。

1)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大体上是以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和培训中心等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为主,学徒、培训等为辅的格局,根据不同地区初、中、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情况及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和高中后的三级分流职业技术教育。

1)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一时尚难以普及的地区,小学毕业以后无法上初中继续学习的学生,分流到职业技术教育上,进行初级职业技术训练,初步掌握从事社会劳动的基本技能。

2)中级职业技术教育。初中毕业后,一部分学生继续上高中读书,另一部分将分流进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初中后的分流是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点,要逐步做到50%~7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中心接受培训,掌握比较复杂的劳动技能。

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中毕业后,除了进入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外,都应进入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或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接受高级职业技术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工艺和经济管理活动越来越复杂,需要大批高水平的技术型、管理型的专门人才。

2)就业前后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特点。人力资源的教育性开发,既包括对尚未从事社会劳动的人的劳动技能培训教育,又包括对已经或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的劳动能力的提高、更新或转换。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开发可分为就业前职业技术教育开发和就业后职业技术教育开发两部分。

1)就业前职业技术教育开发。就业前职业技术教育开发的对象是已达到劳动年龄但尚未就业的青年人,他们通过了义务教育阶段甚至高中阶段,具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是缺乏从事社会劳动的实际技能。因此,就业前职业技术教育开发的目的就是通过开发使他们具有从事社会劳动的资格条件。

就业前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下几点。① 政治品德教育。青年人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应正确开展政治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人。② 文化知识教育。结合学生准备从事的职业要求,开设有关的文化知识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③ 专业技术教育。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开设实用的专业技术课程,使学生具备从事社会劳动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④基本技能的操作训练。通过实际的操作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操作技能要领,增强实际动手能力。

就业前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是以下几点。① 先接受教育培训后就业,可以使劳动者较快地进入工作角色,保证各单位经济活动及其他活动的顺利进行,大大缩短了适应期。② 减轻了各单位对新员工的岗前培训负担,使其生产经营活动不受或少受影响。③ 就业前职业技术教育一般是由专门的教育部门、教育机构和人员来实施。无论在时间、设备、经费和师资方面,都能得到较好地保证,多快好省地培养出合格的劳动者。④ 就业前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资格制度相结合,必将大大提高我国劳动者的素质。许多发达国家实行“职业资格”制度或“职业准入”制度,规定从事某些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资格条件。任何想进入这一职业的人,都必须通过专门机构的严格考试考核,合格后发给证书,方可从事该职业的活动。职业资格制度,是现代社会的要求,我国正在一系列职业中实行“准入”制度。把就业前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资格”制度结合起来,不但可以推动就业前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我国劳动者的素质。

2)就业后职业技术教育开发。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员工为了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就要不断接受职业技术的继续教育。就业后职业技术教育也称在业人员职业技术教育。

就业后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教育对象的专一性和复杂性。就业后职业技术教育的对象都是在职人员,不包括非在职人员。教育对象的复杂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年龄的复杂性。在职人员中有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年龄从16岁以上至退休年龄止,年龄跨度达40~50年。第二,文化知识的复杂性。在职人员中,既有初中、高中、中专学历,也有大专、大学本科学历,还有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历。第三,经历的复杂性。在职人员中既有刚参加工作的,也有四五十年工龄的,他们的经历有很大差别。第四,专业的复杂性。在职人员中,从大的方面来看,有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也有在生产经营一线的劳动者。具体来看,每一类人员中又包括从事多种多样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专业工作和专业技能极为复杂。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他们接受教育动机的差异性、学习兴趣指向的多样性和学习内容的复杂性,从而决定了就职后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多形式的教育。

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就业后职业技术教育的对象都是现职人员,这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增加和更新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完成岗位任务。因此,就业后的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具有实用性,即结合受教育者的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来进行,不应该是纯理论的教育。由于受教育者的复杂性,因此就业后职业技术教育要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和不同专业的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受教育者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地运用于工作和生产实践,使知识和技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教育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就业后的职业技术教育由于对象的特定性—在职者及其复杂性—年龄、学历、专业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其教育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就学习时间与工作时间的关系看,有的采用脱产的集中学习,有的采用半脱产的半集中半分散学习,有的采用不脱产的分散学习等;就学习的地点看,有全日制高等院校、职工大学、业余学校、电视大学、单位自办的培训班等;就学习的具体方法看,有授课、自学、讨论、调研、参观实习等。总之,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和学习要求,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

教育的长期性与速成性相结合。就业后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另一特点是这种教育是长期的。就社会来说,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这就需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才能使广大员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员工个人来说,他只有干一辈子学一辈子,不断补充、提高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就业后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长期的教育,是终身教育。但是,由于受教育的对象均是在职员工,他们不可能长期脱离开工作岗位来学习。为了不影响工作,每一次学习的时间应该是短暂的,多则数月,少则数日,是一种速成教育。

3.高等教育开发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等专门人才,发展高新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是开发高层次人力资源的基本途径。首先是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积极参与、各方面联合办学的体制;其实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改革高等教育的规格和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由政府一家包办,全部实行免费教育,但是由于政府人力财力有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学毕业之后能够进入高等学校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相对很少。改变这种落后面貌的途径有以下两个:

1)改变政府独家办高等教育的格局,实行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办学的体系。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大力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手段。政府作为社会的公共行政管理者,不但承担着国家的政治职能和军事职能,而且承担着重要的经济职能,它对不断提高全国人力资源素质负有重大责任。但是,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不同,它是一种选择性教育,社会各种力量都可以参与。只有实行以政府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办高等教育的体制,才能较快地扩大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增大我国的高层次人力资源的存量。

2)联合办学,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在政府包办高等教育的情况下,形成了各个政府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自主办高等院校的局面。高等院校分别隶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直接为各政府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服务,而不是为整个社会服务,从而导致高等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实行相关院校联合办学,可以合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扩大教育规模。

根据我国实际,高等教育应注重培养以下各类人才。

1)培养高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基础理论研究水平的高低,决定科技开发水平的高低,进而决定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科技的应用程度。科技成了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培养高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就要加强博士生教育和完善博士后制度。1981年我国开始实行学位制度,研究生教育分为博士、硕士两个层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博士生教育有了较大发展,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研究能力的高级人才。19857月,国务院批准在我国试办博士后流动站,试行博士后制度。博士后高水平的研究环境有益于造就高水平的人才,创造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我们应该逐步扩大博士后流动站的规模和招收人数,使之能够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对高层次科研人员的需要。

2)培养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工科院校,承担着培养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为工业战线不断输送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的任务。同时,工科院校还承担着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的任务。总之,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对于加快实现我国工业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培养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要做到以下两点。① 要加强产学结合。工科院校要面向工业企业,根据工业的发展要求设置专业,组织教学;工业企业要主动参与工科院校的教育,提要求、出课题、给条件,使学校的教学更加联系实际,培养实用型的工程技术人才。② 要改善工科院校的教学条件,建立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和生产实践基地。

3)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要意义有以下几点。

1)加快培养大批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现代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要做到这一点,企业的领导人必须是善经营、懂管理的专门人才。为此国家人事部把培养一支以企业家为重点的善经营懂管理的管理人员队伍,作为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之一。

2)加快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是优胜劣汰的经济。竞争的主体是各个独立的企业;竞争的内容包括产品的质量、成本、价格、销售手段和企业形象等;竞争的实质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拥有高素质、高层次的经营管理者,就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加快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走的是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路子。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现“九五” 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其中一个根本性转变就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这一根本性转变的关键在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只有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了,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素质;只有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了,才能大量使用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可见,加快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需要。

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基本途径有:逐步实现高级经营管理人员职业化;改革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有计划的开展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教育,加快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等。

1)逐步实现高级经营管理人员职业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是政府委派的行政官员,他们更多地是擅长于行政权力的运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不再是政府的附属单位,而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企业的管理者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的需要,独立自主地进行经营管理活动成了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为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具有丰富的经济学、管理学、经营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具备科学决策、驾驭市场竞争、拓展业务经营的能力;熟悉生产经营业务,会用人,善指挥。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前进。企业管理者的这些素质只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真正把企业的经营管理作为专门职业的人,才能逐步形成。因此,逐步实现经营管理人员职业化,是造就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2)改革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强化理论联系实际。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是为企业培养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的在校生是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的,他们没有任何经营管理实践。因此,如果我们的教育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最多只会纸上谈兵,而对复杂多变的企业实际必将束手无策。因此,必须强化理论联系实际: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结合实际、分析实际;要聘请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兼任学校教授,给学生讲课;要把学生派到企业中边学习边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我国企业改革发展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

3)有计划地开展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教育,加快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世界上最早授予MBA学位的是美国哈佛商学院。哈佛商学院以培养工商界领袖为己任,培养了大批工商界的精英。哈佛商学院MBA课程包括管理控制、管理经济学、市场营销管理、组织行为学、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与作业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政府及国际经济、经营战略与方针、管理模拟训练等。学生在两年的学习期间要学完800多个案例,以期获得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目前,在我国的许多大学中正在开展MBA教育,我们首先要认真研究、了解发达国家MBA教育的成功经验,同时要从我国实际出发,逐步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的MBA教学体系,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高级管理人才。这些人才应该具备综合全面的“总经理能力”,即具有从巧妙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到对企业经营管理复杂多变环境的适应能力,直至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的最新进展,站在管理前沿进行创新的能力。

【知识链接】MBA的全称为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即工商管理硕士,是源于欧美国家的一种专门培养中高级职业经理人员的专业硕士学位。MBA教育最主要的特点是实用性,不重在灌输知识,而在于决策及实用管理技能的训练,在教育中除了帮助学员建立全面的知识结构外,还通过商业案例分析、实战观摩、分析与决策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操作技巧。

4)培养高级农业专门人才。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要有一大批涉及农、林、牧、副、渔等领域的高级农业专门人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是培养高级农业专门人才的基地。

加强高级农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在当前及今后的一段时期内,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认识问题,即如何正确认识农业专门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人们的观念中存在着严重的轻农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不重视农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农业专门人才严重匮乏。② 农业院校缺乏生源。③ 农业院校毕业生大批改行从事别的工作,真正到农业部门就业的不多。

2)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农业院校的教学条件。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投资有很大增长,但是,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仍然比较低。不多的教育投资分到高等农业院校就更少了,这严重影响到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学设施、设备的实验基地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最终影响农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增加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投资,改善农业院校教学条件,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办学为辅的方针,是加快培养高等农业人才的重要措施。

3)加强教学与农业实践相结合,高等农业院校要积极投身农业第一线,为农业现代化服务。高级农业专门人才除了要拥有丰富的现代农业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将知识应用于农业、解决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碰到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农业教学必须与农业实践相结合。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教学存在严重脱离农业实际的现象,影响了高级农业专门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