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婴幼儿教育 > 孩子习惯的养成 > 1.养成好习惯 > 【2.儿童好习惯养成的过程】

2.儿童好习惯养成的过程

  儿童好习惯养成的过程

    第一层次是被动性行为。它需要外部的强制力量。这是因为此时的道德认识还不充分,道德情感还在稳固,还没有形成道德意志。如老师在场就遵守纪律,老师不在场就不遵守纪律。

   
第二个层次是自发性行为。通过接受教育,对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能自发地根据情境要求去做,但由于自控能力差,兴趣、情绪变化大,因此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行为习惯常常顾此失彼,不能完全到位,反复性大,往往是不稳定的。这时不但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还需要一定的外部提醒和监督。

   
第三个层次是自觉性行为。它需要一定的意志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此时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并有一定的道德意志,能够进行自我要求和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监督,但仍然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

   
第四个层次是自动行为。既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这时遵守的纪律不是被迫的,而是自然的、自动的行动——习惯。

    那么这里的外力指的是哪些?我认为是:家长的约束力、引导力、环境力三个条件。

    先说约束力:比如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家长要学会断然拒绝,有时也包括制定规章制度(比如制表)来约束孩子,也包括必要的惩罚。比如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如买玩具等等。或孩子不肯配合,就像那个美国孩子不肯洗碗等等。

    二是引导力。这个引导有一个窍门,那就是家长要学会激励孩子,让孩子自觉地、主动地约束自己。家长要学会激励要针对需求。什么叫激励针对需求呢?

    这里我想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下:有这么一则故事,大街上躺着一头驴子,严重阻碍了交通。几个壮汉推也推不动,拉也拉不走。交警想尽办法也无济于事,只好掏出枪来大吼:再不走,我就开枪了!驴子只是晃了晃它的耳朵,依然不动。这时候,一老农手拿两个萝卜在驴子眼前晃一晃,懒洋洋的驴子两眼一亮立刻起来,跟着老农走了。

”“”“对驴都没用,只有萝卜才请动了驴!老农是最懂得驴的人!其实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家长不能拿着鞭子一步步地赶,或者是板着脸对孩子说:来,我得教育教育你。你应该好好学习、好好吃饭、好好……”总希望通过简单的教育方式来达到教育目的,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我们家长要能懂得孩子的心,善于抓住的孩子内心需求,找到让孩子喜欢的那棵萝卜来引导孩子自己动起来。
   
    在这里我想通过两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前一段时间,我在看孙云晓的教育书时,曾经看到一个著名的教育案例,看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海闸北八中有一个语文老师夏老师,他小时候练就了一手非常端庄漂亮的字,让学生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下面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孙云晓采访夏老师的一段原话:您的一手好字是怎么练出来的?
   
   
听我(孙云晓)问及此事,夏老师神秘地笑了,说:这个原因谁也猜不出来。

   
原来,夏老师的父亲是中医。许多年前一个暑假刚开始的一天,父亲拿出一摞医书,对三个儿子说:这些医书是我借来的,请你们帮我抄下来,有重要用处。

   
当兄弟三人准备抄写时,父亲又提醒道:抄医书非同寻常,抄错一个字就可能给病人开错药方,害了人家性命。所以,必须字字端正清楚,不可贪玩马虎。抄好了我有奖励。

孩子们听了,无不心生神圣之感,似乎真的成了医生,如同给病人开处方一般,一笔一划,刀刻斧凿一样。夏老师是老大,自然要做出表率,比弟弟们更加认真。

    几个假期,兄弟三人与医书为伴,练出了坐功,练出了严谨,也练就了一手好字。每个假期结束时,父亲带儿子们去大世界玩上一整天,那份自豪与痛快,回想起来让人心醉。

    听到这里,我拍案叫绝:你父亲是高人,他这是培养你们兄弟三人的良好习惯呀!

   
老师点点头,说:是啊,不过这是我们长大以后才悟出来的,那时可当真了。至今我对医书都有一种敬畏之感。

   
老师的两个弟弟,一个担任了厂长,另一个做了企业的工会主席。兄弟三人的成长都得益于抄医书养成的严谨作风。

    看到这里,我深深惊叹于这位父亲的教育智慧。通过让孩子们帮着抄医书一事,巧妙掩盖了父亲真实的教育意图,孩子们一点也没有感觉到被教育、被强迫的痕迹。

    教育是一种艺术,最高明的教育应该是春风化雨,不露教育痕迹的。

    想想自己,经常也喜欢用一些小计谋来对付孩子。比如:孩子刚读一年级时,每天老师都会留点家庭作业。作业虽然不多,但儿子因为没有养成做作业的习惯,总是拖拖拉拉半天做不完,10分钟的作业儿子可以边玩边写磨蹭一个小时。催促一下写一点,不催促就又玩别的东西去了。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每次接儿子一回家,我就对儿子说:

儿子,快写作业,写完作业我就带你到下面去玩。

  “儿子,快点,今天晚上带你到桥头公园去滑冰。

  “儿子,赶快写完作业,今晚上爸爸陪你看一部好碟,叫《白色星球》,非常好看。

  “儿子,快写作业,爸爸今晚上陪你下棋。”……

   儿子一听,高兴地不得了,赶快认真写作业,我也兑现我的诺言,儿子一写完作业,我就带孩子玩。就这样,通过这个办法,一次、二次、三次……他快速认真完成作业的良好行为得到不断地重复,最终形成了快速高效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儿子就这样被我用一个小计谋暗算了。

    有一段时间,儿子睡觉越睡越晚。有时到了晚上10点都不肯睡觉,早上又起不来。我就对儿子说:儿子,你不是想打羽毛球吗?说实话,下午我实在抽不出时间陪你打球,你要真想打球,早上我可以陪你打球。

   
儿子听说老爸终于肯陪他打球了,非常高兴。晚上早早地上床睡觉了,第二天早上,我高喊:儿子,起床喽,打球去喽。儿子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高高兴兴跟我打球去了。就这样,打了一段时间的球,儿子晚上晚睡晚起的坏习惯就没有了。

    以上两个例子,我都是利用孩子内心的渴望来完成我的教育任务,而不是威胁和强制。
    
    有一句话说得好:行为乃发自我们的基本欲望。”“天底下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影响他人,就是提出他们的需要,并且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获得。这是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卡内基的话。

每个人之所以会产生行动的动力是由这个人的内心需求决定的。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做父母的可以经常跟孩子动动心眼儿。实际上动心眼儿就是在讲究策略。如果方法得当,是很有效的。
   
    有几天早上,我发觉只要趁父母不注意,儿子都不愿意挤牙膏刷牙。我知道儿子内心没有对刷牙引起重视,没有意识到人有一口好牙齿的重要性。
   
    不能强逼------这是我们教育他的原则。那怎么办呢?一天晚上,我们一家在看电视。看到电视剧里的男女主角和广告里的人露出一口洁白好看的牙齿时,我故意夸张地对妻子说:这个人的牙齿好白好漂亮呀。
    妻子也会大声附和:这个人笑得好灿烂呀,主要是因为她有一口好牙齿,如果她的牙齿不好看,又黄又稀的,估计她不敢这样笑。
   
    “这个人的牙齿好难看呀……”
   
    儿子坐在旁边扭头看看我们,盯着电视静静地看着,没有说话。
   
    第二天早上起来,我听到了儿子在洗脸间刷牙的声音,比平时刷牙时间长。

我的一个同事要去补牙。我正好没事,就与他一起去了。当时,儿子没事,我就带上了他。儿子来到医院,看到那些贴在墙上的爱牙宣传图,可能看到不好看的吧,儿子吓得用手掩住了小嘴。再看到医生用尖尖地利器给我的同事钻牙,看到同事吐着带血的口水,儿子可紧张了。我趁机又请医生给他讲了一些不刷牙的危害……总之,这一次的所见所闻让儿子大为震惊,我什么话也没有说,但我知道儿子内心真的开始重视刷牙这件事了,不再把刷牙看成可有可无的事了。尤其是到了10岁以后的孩子,已经开始注重美了,那么利用这种方式就会更有效。
   
     以上是我对儿子的一个小小的暗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谁会愿意被硬性教育。如果父母动辄把孩子拉到身边,对孩子说:来,我得教育教育你。你应该好好学习、好好吃饭、好好……”孩子肯定会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