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婴幼儿教育 >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 做事的习惯 > 【第12种习惯 热爱劳动】

第12种习惯 热爱劳动

 

第12种习惯 热爱劳动(1)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要想把孩子的精力引向好的方面,必须尽早开始让孩子对工作、劳动感兴趣。——斯特娜夫人

    塞缪尔·斯迈尔斯说得好:“劳动是幸福之本,懒惰、好逸恶劳是万恶之源。”

    常言道:“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美好的东西付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才能获得。当一个人明白这些东西来之不易的时候,他才会更加珍惜,才能体验到快乐和幸福。

    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朱德阐述了从小参加劳动对他终生的影响。朱德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帮助妈妈做事,在八九岁的时候,朱德不仅能够帮助妈妈挑东西,而且还会下地种田了。每当朱德放学回家,总是悄悄地把书包一放,然后就帮助妈妈去挑水或放牛。有时候,他上午读书,下午种地。农忙的时候,朱德便整天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朱德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她给了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生活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再也没有感到过困难,没有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了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

    由此可见,劳动不仅能够造就一个人,而且能够给人以快乐和幸福。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哈佛大学对波士顿的456名男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过程。在这些孩子进入中年的时候,研究人员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不管这些人的智力、家境、种族或受教育的程度如何,也不管他们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从小参加劳动和工作的人,即使只在家里做一些简单家务的人,生活得要比没有劳动经验的人更充实更美满。

    这表明,劳动使孩子获得能力,生活上就独立;在面对挫折时,孩子善于以独立的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因此,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劳动的习惯。

    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所谓“不劳动者不得食”。但是,许多父母却由于溺爱孩子等各种原因,忽视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使孩子逐渐养成了不爱劳动的坏习惯。据调查,现在的中小学生,爱劳动、有较好劳动习惯的约占1/3,其余2/3的中小学生是不爱劳动或不太爱劳动的。缺乏劳动意识的孩子会养成依赖成人的习惯,而且,由于孩子没有经过劳动的磨炼,以后走上社会也很难胜任工作。

    有人说:“我们和孩子一起劳动,这大概就是我们的全部教育。他们能自己教育自己,因为他们参加劳动……劳动是最体贴人的最靠得住的保姆,同时它也是最细心最严格的保姆。”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段话“表达了劳动人民充满智慧的教育观点”,因为,只有从小参加劳动的人,他才能从“我要”中解脱出来,变“我要”为“我给”,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劳动的习惯呢?

    建议一:家长要重视劳动教育。

    有一部日本电影纪录片是讲述野生狐狸的。狐狸妈妈对自己生下的小狐狸非常照顾,可谓舐犊情深。小狐狸渐渐长大了,狐狸妈妈却像发了疯似的要“逼”小狐狸离开温暖的家。刚开始,小狐狸们都不愿意离开舒适温暖的家,但是,狐狸妈妈就是不让小狐狸们进家,它又咬又赶,非要把它们都从家里撵走。最后小狐狸们只好夹着尾巴落荒而逃,去开始自己的独立生活。这只狐狸妈妈看似冷酷,但是,它却懂得小狐狸应该学会劳动,学会自己去捕食,这样才能生存下去。

    孩子不爱劳动与家庭教育有极大的关系,许多家长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受累,因此往往不让孩子劳动;有些家长则怕孩子干不好,不如自己干来得省事;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学业重,功课多,不想占用孩子的宝贵时间;有些家长则认为孩子的任务是学习,劳动作为一种技能以后自然会做的,用不着家长教育。这样,孩子就渐渐失去了劳动的意识,养成了不爱劳动的坏习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为了浇花,开始提了一小桶水,接着他又提第二桶、第三桶、第四桶,结果,他累得满头大汗。这时,你不必担心,因为对他来说,这其实是世界上任何一种别的喜悦都不能够比拟的真正喜悦。在这种辛勤的劳动中,孩子不仅可以了解到世界,而且可以了解到他自己。童年时期的自我教育正是从了解自己开始的,而且这种自我了解是非常愉快的。一个大约5岁的孩子栽了一棵玫瑰树,开出了一朵很美丽的花,他不仅十分惊讶地观看着自己双手劳动创造出来的成果,而且还观察了自己本身:‘难道这是我自己做成的吗?’像这样,孩子在慢慢地体验无与伦比的劳动乐趣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件事来认识他自己。”

    因此,要帮助孩子热爱劳动,父母首先要重视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平时不要溺爱孩子,应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以社会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历史和家庭生活实例等告诉孩子劳动的重要性,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的光荣,劳动的伟大,不爱劳动的人是没有出息的。

    建议二:教给孩子一些劳动技能。

    劳动也需要一定的技能,干什么活都有一定的干法,这就要求父母教给孩子一些劳动的程序,劳动的操作要领、方法及劳动的技巧。例如,父母要求孩子做饭,就应该告诉孩子做饭的程序,放多少水,煮多长时间,等等。

做事的习惯
第12种习惯 热爱劳动(2)

    父母要孩子洗衣服,就要教孩子洗衣服的技能。教孩子先将脏衣服按颜色分为深色、浅色、白色几类,教他看衣服的标签把要干洗和特殊处理的衣服挑出来,再告诉他该怎么操作洗衣机、测量洗衣粉、事先处理污垢等。父母要注意示范,教会孩子劳动程序。孩子只有掌握了劳动的技能,他才会愿意去做。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父母应该耐心地教孩子去做,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千万不要简单地对孩子说:“你自己想办法吧!”或者把孩子搁一边不管他,或者严厉地责怪孩子无能,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没有本事,从而产生厌倦的情绪。

    因此,在孩子的劳动过程中给予指导,给予鼓励,培养孩子的劳动技能是比较重要的。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哪怕这个进步是非常微小的,父母也要鼓励孩子,让孩子从劳动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

    建议三:注重实践锻炼。

    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不能只限于口头,而应该通过劳动实践来进行。如果父母在平常没有让孩子参加具体的劳动,那么,孩子是不太可能爱好劳动的。

    有一位男孩,在家里从来不做家务,在学校里也总是躲避大扫除等集体劳动。老师把这个问题反映给了父母,父母意识到自己平常忽视了孩子的劳动实践,于是,想方设法要让孩子改变这种不爱劳动的习惯。

    暑假的时候,父母带孩子参加一个野外生存训练的夏令营活动。父亲发现男孩非常喜欢这种活动。第二次,父母又带孩子去野营。但是,父母在野营中却不再照顾男孩,什么事情都让他自己来。平日不爱劳动的男孩,在这次野营活动中尝尽了苦头。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太弱了。

    回家后,男孩主动要求父母让他多做一些家务,这正中父母下怀。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实践,男孩对劳动已经不再厌恶,反而产生了热爱的倾向。

    由此可见,父母一定要注重让孩子参加劳动实践,不要心疼孩子。可以让孩子学着收拾饭桌、洗碗,而不要担心孩子可能会把碗打碎。与孩子的劳动精神相比,打碎一只碗又算得了什么呢?诸如洗衣服、拖地、倒垃圾、购买日常生活用品、修理一些旧东西、整理房间等家务劳动都可以要求孩子去做。父母最好每天安排一定量的劳动让孩子做,一般来说,小学生每天20~40分钟,中学生每天30~50分钟为宜,具体可根据孩子的功课情况来调节。当然劳动的内容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决定,从简单到复杂逐渐过渡,切不可刚开始就让孩子去做难度比较大的劳动,这样孩子只会更加不爱劳动。

    在安排孩子劳动实践时,父母应注意搭配孩子的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让孩子所做的家务按星期轮流替换。让孩子懂得,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他不仅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而且应该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把这个交给你,相信你一定会做得很好的。”父母还应该注意,当学校、社区安排公益劳动时,应带领孩子参加,让孩子体验集体劳动的乐趣。

    当孩子已经掌握一定的家务技能时,可以试着让他做一周的主人,比如由他决定做什么饭菜、负责采购等,当然父母也应接受他的支配。这样孩子才能真正体会父母平日的辛苦,对家庭生活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更加热爱劳动。

    建议四:尊重孩子的劳动。

    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需要父母进行一定的强化,但是,父母必须注意不要单纯地把孩子当做劳动力来使唤,不要把劳动当做惩罚孩子的手段,也不要过分用物质或金钱来强化孩子的劳动,而是应该通过表扬、鼓励等方法来强化;在孩子劳动的过程中多做具体的指导,多鼓励、尊重孩子的劳动果实,这样会让孩子从劳动中获得快乐,从而有效强化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让孩子做家务,毕竟会占用他玩的时间,孩子往往会觉得不太情愿。为了让孩子更加乐于做家务劳动,父母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不要在孩子正兴高采烈或聚精会神地做某件事时让孩子做家务;

    (2)不要一次性给孩子太多的活,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

    (3)不要经常用恐吓或者惩罚的手段强迫孩子做家务;

    (4)不要只用金钱来引诱孩子做家务,而忽略了孩子有责任有义务做家务;

    (5)不要允许孩子在做家务活的时候拖拖拉拉,养成不好的习惯。

    建议五:运用方法“强迫”孩子劳动。

    当孩子不愿意劳动时,父母绝不能姑息迁就,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参加劳动。如果孩子不愿听父母的话,就是不愿干活,怎么办呢?这就需要父母发挥自己的智慧了。

    美国有一位叫格蕾·施吕特的妈妈,她养育了四个8~14岁的孩子。这些孩子终日只知道看电视、玩游戏,就是不肯帮妈妈干活,甚至连做功课也提不起劲,每天需要爸爸妈妈不断地呵斥才会勉强去做。终于有一天,这位妈妈决定治治这些孩子。

    那天,孩子们发现,妈妈在门前竖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妈妈罢工。”孩子们觉得很奇怪,于是去问妈妈怎么回事。妈妈说:“我每天要工作,还要给你们做饭、洗衣服,但是,你们并不觉得妈妈做的这些事很重要,从不肯帮助妈妈来做,甚至自己的功课都要妈妈来催,妈妈觉得很累。从今天开始,妈妈要罢工了,我不再为你们做家务活了,你们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要吃什么都自己去做吧!”

    妈妈说到做到,真的不再为孩子们做家务。这时,孩子们才发现,劳动是多么的重要。格蕾·施吕特说:“孩子们终于明白,他们除了看电视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们开始懂得用脑子想事情,开始看书、做作业和做家务活。”

    我们并不提倡父母学习这位妈妈的方法,但是,父母应该明白,孩子们必须劳动,不管他愿不愿意,一个不会劳动的人,会不断自我萎缩直到失去自我,这样的孩子是不会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