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管理 > 企业融资之道电子书 > 企业融资之道 > 【第六讲 企业投资与融资(6)】

第六讲 企业投资与融资(6)

 

第六讲  企业投资与融资(6)

企业融资的机遇与挑战(二)

(二)挑战

虽然机遇很好,但是中国的企业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融资不易的局面,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变的。在这种比较困难的局面下,要成为最优先得到这块资源的一批人,就需要进行更多的学习和探索。

1.基础与观念的薄弱

基础的薄弱导致了发展的后续力量不足,而观念的落后又无法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环境中放开手脚。在这样一个限制下,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发展就需要革陈出新,需要不断地学习,需要适应新环境的要求,熟悉新的竞争策略。

2.金融限制

整个的融资体系分为以下两大类:

?直接融资体系

直接融资体系即直接把钱拿来,例如股票市场,通过股市融资释放出一部分股权,卖给股民,股民就是股东,企业把股民给的钱用于发展,这就是直接的融资体系。

目前,在中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都不是很通畅,例如虽然上世纪80 年代中期就已经有了新中国史上第一只股票,但是整个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是不完善的,直接融资大概是1992年才真正发展起来的。为国有企业护航、为国有企 业解困、为国有企业脱贫是中国最初发展资本市场的定位。而且有一个前提和防火墙,前提是做好了就开,防火墙是不行了就关。这样一种指导思想,就导致了在未来很多年的资本市场发展中,国家改革远远大于市场本身的力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资本市场不受海外影响的一个原因,但是负面的影响是 中国的资本市场先天发育不良。

【案例】

国有股独大问题

国有股独大问题,或者叫股权分置问题。当初为了保证国有控股的地位,规定了一部分股份是国有股,国有股是不可流通的。因为只有一部分流通,本身的总量不足,不利于形成产权变革,所以到了2000 年之后,这个问题成为了制约整个资本市场发展不可逾越的鸿沟。2000~2004年股市一路下跌,从2005年开始到2006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实践证明, 中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又一次展现了中国人所特有的智慧,通过政治的、经济的、金融的方方面面的手段把这个难题解决了。截止到2006年6月份,上市公司已经 基本完成了股改,股改取得了成功。

点评:从这个角度上说,直接融资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中国现在只有200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而在中国证监会排队上市的公司不下600家,从去年6月份以来新股的上市加快了速度。但在特事特办的情况下,每个月仍平均只有5家公司能够上市。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的话,直接融资的功能还是非常薄弱的。

?间接融资体系

间接融资要有一个中间环节,例如银行、发债人等。也就是说要找一个载体,而这个载体能把资金通过一种中间环节的形式转到企业,这就是间接融资。

中国企业现在几乎99%的资金 需求是通过银行来解决的,银行不给贷款就是因为它已经不堪重负了。一个国家99%的资金缺口仅靠银行一个体系来解决,这是不现实的,但中国的银行恰恰就在 承载着这样一个功能。所以中国的银行的权利寻租,中国的银行的不作为,一定会表现出来,原因就在于它本身就是一个畸形的发展模式。

总而言之,直接投资跟不上,间接融资又受制约,而企业虽说人处在市场, 但又被很多非市场的行为所束缚,所以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就是一放就乱,一抓就死,成了骑虎难下者。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的资金问题是没有办法得到根本性解决的,只有一批有超前意识的、经营很好的、良性发展的企业,同时又有很强的金融意识的企业,才可以在整个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并且在非 常良性地掌握投资和融资基本理论的前提下,融到宝贵的资金,成为资源的最先获益者。

3.企业与企业家素质

因为基础、观念比较薄弱,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还没有代代相承的传统,因为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还没有企业家阶层,所以目前中国的企业家基本上还都属于第一代企业家。在这种状态下,很难要求企业家的素质一定是国际化的素质,一定是最先进的素质,这里就存在一个赶超的问题。

4.政策与法律限制

政策与法律的限制也是企业融资所面临的问题,只有随着国家的发展,随着政策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才能有更加完善的融资环境。

5.企业融资的意义

(1)宏观层面

如果企业掌握了融资之道,社会认可了融资之道,国家首肯了融资之道,从宏观层面上看,对于整个中国社会而言,不但有利于金融改革的进行,而且也有利于缩小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

(2)微观层面

从微观层面上来说,对于企业自身而言,掌握了系统性的企业融资理论和方法,不但有助于企业做大做强,同时也有助于企业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的实践者和创新者。

企业如何进行投资

企业投资的原则是战略当先,策划紧跟。在实施过程中,要在整个战略和策划到位的情况下全面推进,然后在整个过程中控制风险,事情一旦完结,还要有一个整体的评估,这就构成了企业做投资的基本框架。

当定目标的时候,如果方向是错误的,那么所使用的手段越先进,结果就会越南辕北辙,所以企业投资的战略是非常重要的。

(一)政治与环境

政治与环境是宏观层面的.

1.政治与环境的重要性

【案例】

蒙牛和伊利

蒙牛的老总牛根生,与伊利以前的老总郑俊怀的恩恩怨怨是很多人所熟知的。应该承认,郑俊怀在整个伊利的发展上功不可没,不 然伊利也不可能在今天这么傲视群雄。也应该说,牛根生在蒙牛的发展上,也绝对是独当一面,绝对是一面迎风飘舞的旗帜。因为仅仅用了几年的时间,就做到了中国乳品的某些细分市场的老大地位,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两个人对于政治和环境的把握都是非常好的,在整个企业发展上,如果离开了这两个领军人物,企业的发展 是无从谈起的。

在郑俊怀管理下的伊利从一个小厂子,发展到一个全国知名的企业,这与各级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同时,对于涉农的大前提和国家政策的支持,郑俊怀把握得是非常准的。至于后期,他跟当地政府的一些矛盾,也恰恰说明了适应政治与环境的重要性。

蒙牛的牛根生,大的环境与伊利一脉相承,产业化的道路没有错误。在2003年,中 国进行了一次评比,蒙牛抓住了机会,被评为中国成长百强企业的第一名。蒙牛很好地利用了一些公共关系,结合企业的实力,把企业迅速做强。在企业面临重大危机,即恶意竞争者的投毒事件和威胁手段的状况下,很好地利用政府的力量化解了危机。所以在蒙牛的发展过程中,老总牛根生对于政治和环境的敏锐度,是非常重 要的,所以直到今天,蒙牛都是中国奶业乃至整个乳制品产业发展中的奇迹。

【案例】

铁本

钢铁行业是一个很好的行业,属于国家的支柱行业之一,而中国这么多年来发展钢铁的国家战略,实践证明也是正确的。铁本的老总戴国芳能够把一个作坊式的小企业发展成规模化的企业,说明他确实是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企业家。

但是作为一个企业家,应该很清晰地知道,国家的利益是什么,国家未来的走向是怎么样的。在整个中国的投资没有办法减速的情 况下,在整个中国的经济面临宏观调控的情况下,国家一定要把那些投资最大的企业和行业的发展速度降下来,这是唯一的舍小家而顾大家的办法。而在这种情况下,戴国芳还要再拿100多个亿投入到国家欲调控的行业里面,这无疑会加重和加大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难度。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他没有看清政治的大环境,与整个政策背道而驰,结果只能使自己步入泥潭。

点评:这两个案例很清晰地告诫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在进行投资的时候,一定要有很清晰的战略,而战略里面关键的要素,在于是否把握了当前的政治形势和相关的大环境。

2.怎么去判断政治和大环境

?宏观上来说,要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紧密联系,要具有分析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相关金融政策的能力,分析了之后,还要会预测。在整个预测过程中,要对一些不确定因素提前作出思考。

?微观上来说,企业家,要多读多看《人民日报》,因为它基本上是国家政策的风向标。此外,有条件的可以多看一看国外的相关金融报道,没有条件的也要多看一看CCTV经济频道的节目,尤其是每天晚上九点钟的《经济信息联播》和以后时段的《经济半小时》。就报纸类而言,《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以及财经杂志等,也是应该多看一看的。

通过大量的信息,可以了解到中国现在所处的环境和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从而对这些情况有一个深刻的判断和掌握,以加强对政策、政治环境反应的敏感度以及科学决策能力的培养。

3.怎样进行过程控制

在整个投资过程中,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稳定情况,或者不可预测的情况。但是大方向判断清楚了之后,就可以用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来进行过程控制。

4.怎样进行危机处理

当遇到危机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分析、理清思路,慎重处理。因为只有对于 大环境和大政治始终保持足够的清醒和敏感,在处理危机的时候,才能够当机立断,用最少的损失来获得最大的收益。这是任何企业在投资的时候,一定要坚持的原则和底线,也就是说不要跟大环境博弈,要顺应大环境,同时要敢于成为大环境的破茧者,但这个破茧者一定是良性的破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