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静 如 水
那年在北戴河参加全国高校德育工作研讨会时,有幸求得著名教育艺术演讲家李燕杰亲书一条幅:“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叶落,去留无意望碧空风卷云舒”。我喜欢其行草之飘逸潇洒,词句之高雅优美,更欣赏其蕴涵之隽永深邃。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和曲折丰富的人生,这种静如秋水的心境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
这心境是一份健康。健康的体魄是从事各项事业的载体和前提。如何拥有健康呢?洪绍光教授说:“只要注意心理平衡,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他把心理平衡列为健康的四大基石之一。世界卫生组织也把完整的心理状态作为定义健康的一个基本要素,其重要特征就是平衡性,即富有理智感、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和适应能力,善于以平和冷静和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心宽才能体健,气躁必然伤身。设想,如果你经常忧心忡忡没个好心情,身体怎能健康呢?可见,平和心境既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康的坚实基础。
这心境是一种境界。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对外界事物不可能冷漠无情,无动于衷,必然产生一定的情感态度。人的情感态度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特殊色彩的心理体验,它有多样性与层次性之特征和积极性与消极性之区别。为什么有人总患得患失锱铢必较,常使自己笼罩在郁闷、焦虑、懊悔、怨恨、嫉妒、悲观、愤怒之类的消极情感氛围之中?关键就在于他们缺乏积极平和的心态,对个人的名利得失看得过重。其实,现实生活与“花开叶落”“风卷云舒”自然规律一样,不如意事常八九,既没有常开不败的鲜花,也不会有经久不散的阴云,完全没有必要为此徒生烦恼。顺其自然坦然处之就是了。有了这种平和的心态,你就会笑对人生百态,达观世事沧桑,经常使自己拥有一个轻松愉快、喜悦欢畅、宽容乐观、惬意美好的心境。这实际体现了你淡泊名利的高尚思想境界。
这心境是修养过程。古人云:“静以修身”。没有宁静的心态何以完善自己的人格?修身即修养过程,也就是在社会实践中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进行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根本问题是要正确对待和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核心内容是坚持集体主义原则,以他人和社会整体利益为重,弘扬奉献精神。这是心态平和赖以形成和发展的道德基础。由于修养过程是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交互过程,因此,平和心态的形成和发展就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且应持之以恒。如董必武赞颂雷锋那样,只有将“所做平凡事”坚持下去积累起来,才能“皆成巨粒珍”,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道德理想,增强心态平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这心境是幸福感受。人人都期望享受幸福,其实幸福的实质在于精神上的满足,它是在实践基础上,由于感受理解到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产生的。如果你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是利己的、狭隘的、享乐主义的,就必然私欲膨胀,总觉得自己吃亏,不断陷入追求个人物质享受的精神折磨之中,就不可能有平衡的心态,也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马克思个人物质生活困苦,但他在为伟大事业的奋斗中感到“斗争就是幸福”;雷锋总自找“亏”吃,但他在无私奉献中体验到,为人民服务“才是最大的幸福”。所以,这里倡导的心静如水绝不是指清教徒式的看破红尘,而是在远大理想和高尚情操指导下,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正确对待名利地位和困苦环境的积极乐观态度,是在奉献社会的实践中自得其乐的幸福感受。
这心境是智慧挖掘。“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的心态可以使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谦和的态度,把握高远深刻的思想,挖掘出智慧的潜能。据说,日本有些公司专门为员工设有静坐沉思室,员工可随意进入独坐静思。这样可以使人避开外界的各种干扰,反思自省,总结经验,自由畅想。许多新的设计思路和工作方案也常常在这个时候萌生形成。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心绪烦闷尤其是在暴躁的情况下,往往言行失常产生愚蠢的举动,是不可能有什么智慧可言的,若是这时候办事或解决问题没有不失败的。
“性海澄渟平少浪,心田洒扫净无尘”。白居易的这两句诗告诉我们:淡泊名利,会使你心绪宁静,舒缓胸中的不平之浪;不计得失,会使你从容自如,排遣心田的不洁之尘。只要你拥有了秋水般的平和心境,就能把生活的美酒酿造得更加浓郁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