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为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加大我校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改革力度,提高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对通识必修计算机课实施分段、分层教学。
第一段教学,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已于上学期完成。本学期初为了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评价此课改革的效果,以利改进下一届的教学,我们从04级理工类,文管类和艺体类专业分别共选择十个教学班进行了问卷调查。这十个班实有学生416人,回收问卷407份,占实有人数的97.8%。
问卷调查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项内容,共列了八个问题,分A、B、C、D四个选项,代表优、良、一般和差四个等级;第二部分是文字内容,要求学生对计算机教学改革提出意见及建议。
现将问卷调查和第一学期期终全年级学生(实验班和免修班学生除外)考试成绩分析结果归纳如下:
一、问卷调查中选项基本数据统计及其分析
(一)对此课程改革做法的认可程度:选A或B的共283人,占总人数的70%。认可程度最高的艺体类为理工学院音乐班,达89%;文管类为法学班,达82%;理工类为理工学院土木班,达74%。
(二)此课程对你提高计算机兴趣的帮助:选A或B的共282人,占总人数的70%。
(三)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你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选A或B的共250人,占总人数的61.4%。
(四)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你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选A或B的共258人,占总人数的63.4%。
(五)你认为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选A或B的共321人,占总人数的79%。其中评价最高的艺体类为理工学院音乐班(何牧泓老师),达96%;文管类为法学班(邓茹仁老师),达98%;理工类为应化班(黎虹老师),达82%;
(六)你认为此课程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如何:选A或B的共362人,占总人数的89%。
(七)你觉得此课程学习的内容对你来说(难易程度):选A或B的共227人,占总人数的55.8%,即认为很容易或较容易的人数超过半数。
(八)你上机课时最喜欢做什么:选A或B的共317人,占总人数的77.9%,即认真听课和上网查阅资料的占四分之三以上。
总的来看,基本调查项1-4项,选A或B平均的人数为268人,占总人数的66%。其他调查项5-8项,选A或B的平均人数为307人,占总人数的76%。全部调查项选A或B的平均人数为288人,占总人数的71%。
以上数据说明,这项教学改革是基本成功的,受到学生的肯定(统计结果见附件)。正如学生自己所说:“计算机(教学)改革使得学生能够对计算机大感兴趣,我认为非常好”,“实行分级教学,因材施教,能使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把精力放在更深的知识上,而不再浪费在基础上”,“计算机教学改革也很好,实用性很强”,“我觉得改的不错,都是同学们很感兴趣的内容”,“计算机教学改革使同学很好的了解把握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尽管也有个别不同的声音。
二、问卷调查中对学生所提具体意见的分类归纳
学生对教学内容提的意见不多,意见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上,特别是在教学安排上(学生意见原话详见附件)。
(一)对教学内容的主要意见
1.要求重视基本理论。“加强对基本理论的讲解”。“希望多讲些基础知识”。“希望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并给我们多介绍一些实例,不要太在乎课本上的书面知识”。
2.要求讲课内容通俗易懂,更有条理。“理论课的讲解不够通俗易懂,上机课教得有点‘傻瓜式’,建议理论课专业语言不要太多”。“老师讲得比较深奥,讲得比较快,有很多听不懂的,实践涉及不多以至于我们上机时不知所措”。“授课教师讲得太过笼统了,实践的时候示范的速度太快,看不仔细,应该更细(系)统的讲述一下”。“我认为老师讲课应更有条理,这样我们才容易接受”。“对较难懂的问题,不易掌握的东西,希望老师能多讲几遍”。“何牧泓老师的理论课让人通俗易懂,非常生动,容易让人理解,也更好地为实践课铺垫”。
3.要求授课内容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授基础知识时,尽量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达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习的效率”。“希望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上机操作的训练,这样才能更好的将这门学科学好”。“理论讲得太多,记不住,看书也看不懂;实践老师几乎不作任何解释;理论与实践有点相离。”“理论课应与实践课相结合”。
4.要求适当提高课程难度。“可适当再提高难度,提高实践水平”。“向非专业学生开设一些专业课”。
(二)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方面的主要意见
学生所提的208条意见中,属于这方面的意见就有116条,约占55.8%。其中比较重要的,即意见较具体,说理较充分的意见摘要如下:
1.“理论课与实践操作课应当紧密结合,不能分离,理论课与操作课应当在一起上,不能只图完成教学计划,要适度、适量、真正让学生听懂、理解,而不能只重速度不重质量。”
2.“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老师最好为同一个老师,这样教学进度才能一致,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3.“取消理论课,采用边教边学的方法,即在实践课上讲授理论,充分实现理论结合实际;现今的理论课教学效果很不明显,先听易忘记,据同学们平日里交流心得时讲,这种教学模式,即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效果不好;需增加实践课。”
4.“上完理论课,隔了四天才上机实践,上课时老师讲的大都已忘记,建议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老师应多操作给学生看,使坐在后面的学生能领悟到老师所讲、所操作的。”
5.“计算机是一门以老师授课为辅,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但学校开设的上机课明显数量不足,希望学校能多开设上机课。”
梳理一下学生116条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大致有下列要求:
第一:呼声最高的是增加上机时间。有的提增加一节课,有的提增加二节课,有的提减少理论课时间,增加上机时间。
第二:要求理论课和上机课结合起来上。不要先上理论课,隔几天才上操作课,否则上理论课时,学生无法操作,不好懂;上操作课时,讲过的理论又记不起来了。
第三:要求理论课和上机操作课由同一个老师上,这样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指导能更好地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三)其他个别意见
1.“大班上课人多吵(嘈)杂,建议能设小班上课。”(指理论课)
2.“向非专业学生开设一些专业课。”(指计算机专业课)
3.“我也建议计算机教材订好一点的,因为我觉得教材并不是很好。”
4.“上机占的分应该更多,笔试占的分减少。”(关于考试计分)
5.“上机时的讲解不清晰。”
6.“能让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增多,对难点分析更详细。”
7.“希望有一个能解答疑问的网站供咨询。”
8.“在教学过程中,多举出我们上机时易出现的错误,让我们在(纠正)错误中学会老师所讲的内容。”
三、期末考试成绩
由于实验班和免修班学生的成绩无可比性,这里出示的成绩是按老师授课班级统计的普通级学生的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按该成绩进行综合分析如下:共1264名学生,90分以上的仅25人,只占2%;80-89分的457人,占36.2%;70-79分的480人,占37.9%;60-69分的241人占19.1%;60分以下的61人,占4.8%。从以上看出,80分以上的482人,占38.1%;70分以上的962人,占76.1%;60分以上的1203人,及格率为95.2%。平均分为75.3分。平均分最高的为李广振老师任教的广告学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合班,达79分,最低平均分为黎虹老师任教的体教、音乐(理工)合班,为71.1分。最高分为广告学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合班的94分,最低分为体教、英语(理工)合班的34.3分。最低平均分和最低分都出在有理工学院班级学生的合班中,也是正常的,因为理工学院的学生原来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分析见附件)。
四、我们的看法和建议
第一、04级学生计算机教学改革是基本成功的。这从上述的问卷调查的选项结果的数据分析,学生对教改的肯定评价和期终考试成绩统计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并有说服力。
第二、教师的教学水平普遍受到学生的好评。艺体类学生、文管类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相对较高,理工类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相对较低,这可能和学生原来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水平高低有关,当然与教师本人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水平也不无联系。
第三、尽可能在我院计算机教学资源(机房、师资力量)的现有条件下,满足学生要求理论课和操作课由同一个教师上的要求、理论课和操作课结合一起上的要求以及增加上机时间的要求。力求在05级学生中继续这一改革时有所改进。
第四、师生共同努力,进一步提高我院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学生有学好计算机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愿望,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际效果的极有利条件。只要教师在已经取得的良好成绩的基础上,自觉克服学生揭示的教学上存在的不足之处,一定可以使我院的通识必修课计算机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使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再上一个台阶。
第五、第二段教学,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分别开设不同的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目的是巩固和提高学生计算机的理论和应用水平,本学期初修读不同类型计算技术类课程的学生在上述问卷调查中都有难学的反映,可能这一教学改革的难度还在第二段教学。我们只有花大力气实现第二段的教学任务,才能实现这一教改的整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