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选择专业: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许多考生和家长在院校与专业的选择上有些犯难,选好学校进不了好专业,而放弃好学校能读个好专业,究竟该选谁?不过最近也有考生和家长更倾向于“本科选学校、硕士选专业、博士选导师”的求学深造新模式,考生在院校志愿上大动脑筋,不再以一次选专业确定终身。特别是现在许多高校,打破以往完全按专业招生的模式,对部分学科实行按大类招生。同时,一些高校也适当放开转专业限制,允许学生在校期间按照相应规定申请转专业,在招生上实行宽口径、在培养上注重厚基础。这一招生模式变化,成为最吸引考生和家长的亮点。
用经济的眼光选择专业
在择校、择专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不要选择那些很容易扩大招生规模的专业。低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其产品的市场供应极容易饱和,更何况教育的产品是人,一种“耐用品”,一种饱和社会长期饱和的“产品”。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还要考虑在校期间的成本投入问题。
在评估未来专业人才市场状况时,应该明确,几乎任何专业,无论冷专业还是热专业,其中的优秀分子都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在选择专业时还应该考虑自己未来的学位预期:硕士、博士、博士后?在知识经济中,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和对知识的高要求一定会反映到学位的提高上来。学生入学时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固然十分重要,但是,这绝不是最后的选择。在新知识不断出现的今天,专业的变换是一件自然而常见的事情。每一次学历提升的机会都存在着转换专业的可能性。用经济学的知识对自己所面对的情况作一个分析,作出最适合你自己的入学选择。
高就业率≠热门专业
从2002年公布的我省高校各专业的签约率和应聘率排行榜看到,林学、茶学、土壤与农业化学和气象学等一些冷门专业的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甚至达到100%的就业。而大多数人都认为的一些热门专业,如工商管理、投资经济、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初次就业率仅在60%-70%左右,令人大惑不解。
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周加敏告诉记者,初次就业率是重要参考但非惟一依据。初次就业率指毕业生在毕业离校前(毕业当年的6月底之前)已落实就业单位的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率。分签约就业率和应聘意向就业率两类。签约就业率(简称“签约率”)为纳入国家就业方案的已就业毕业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率。应聘意向就业率(简称“应聘率”)为不通过学校办理就业手续,也不需要就业报到证,直接到用人单位从事临时性和阶段性工作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率。
专业签约率和应聘率的高低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专业目前的就业冷热度,但各专业的一次就业率,是学生与家长的重要参考但非惟一依据。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用人制度改革的深化,就业形式已呈现多样化趋势,传统形式已不能全面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
一些冷门专业因为当时招收的学生数本来就不多,如茶学、土壤与农业化学和气象学等专业毕业生人数仅几十人,另外加上这些专业的毕业生考研比例也相对较高,从签约率的显示数字来看就比较高。而一些热门专业签约率低的情况,也存在多种原因,如计算机应用专业一直是近几年比较热门的专业,社会就业需求量也很大,可许多毕业生眼光太高,不愿离开杭州或到一些基层单位中去,迟迟不肯“屈就”,就业率就低了。而工商管理等一些专业,一些学生当初选择专业时仅凭表面理解,并不知道要正式进工商系统就业还要经过单位招考。另外一些热门专业初次就业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近几年高校纷纷设置热门专业,僧多粥少,就业率自然下降。
周处长强调,初次就业率并不能完全代表就业状况,特别是不能反映毕业生的就业层次。按照现行的统计办法,被认为是已经就业的包括:有明确接收单位并拿到正式报到证的、攻读研究生的、准备出国并在学校备案的。那些毕业后二次就业、暂不就业、自谋职业的都被认为是待就业生,这些隐性就业在就业率中就无法反映出来。而且专业的就业状况也会随着形势变化而变化,今年的就业状况不能完全反映今后几年的就业状况。
职业≠专业
在高校招生的260多个专业目录中,90%的专业考生不了解或者没有听说过,高考考生在专业选择时缺乏科学的指导。北大方正教育心理研究院用两年时间给全国一万多名高中学生做过专业选择评估,例如一名高三女生想学经济学,她的理由是,将来准备做企业家,而经济学主要是培养研究和教学类人才的;还有把“新闻学”和“记者”、“法学”和“律师”混为一谈。类似这样对专业认识模糊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是眼下高考考生在专业选择时一个典型的误区,就是把职业与专业当成一回事。
专业选择另外一个误区是,把自己某一科的成绩当作专业选择的主要依据。业内人士认为,成绩对专业选择有影响,但没有必然
的逻辑关系,专业方向是由综合素质决定的。
据介绍,目前,大部分高考考生对专业的认识不够,要不没听说过,要不听说过但不知道内容是什么。龚文博士认为,这种状况和现在中学教育中没有职业规划和职业指导有直接的关系。考生盲目选择专业,从而埋没了自身在其他专业的潜能,不仅不利于个人的发展,而且也造成了社会总人力资源的浪费,考生在专业选择前进行科学的专业选择评估是很有必要的。
热门≠热报
近年来,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量的加大和科技进步对高科技人员经济回报的增加,出现了一批新的热门高校和热点专业。如果考生一味追逐这一类学校和专业,势必造成这些学校生源暴涨,录取分数线也节节高升,落榜生增加。一般来说,本地学校招生量大,考生报考自然较多;外地学校计划少,报考者也较少。了解了别人报考志愿的动态,也就有利于避开热点,使自己的选择能够出奇制胜,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考察院校类别
在填报志愿前,你首先须明确自己适合报考哪类大学。
综合性大学:一般具有师资力量强、科研水平高、设备条件好等特点,相对来说录取人数多、录取新生成绩跨度较大、招生专业多。
政法类院校:公安警察类院校均实行提前录取的办法,体检标准也高于其他高校招生体检标准。
医药类院校: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要求较高,对考生相关科目成绩有一定要求,其中中医、中药专业要求考生语文尤其是古文基础必须达到一定水平。
师范类院校:师范院校在录取时对考生的思想品德和身体健康有要求,严重口吃、听觉迟钝等考生,师范院校是不予录取的。
文史语言类院校:招生总数少,要求考生填报志愿准确性较强;学校第二、第三志愿服从志愿周转调剂余地比理工类小;注意考生相关科目成绩,其中选报外语专业的考生,外语单科成绩必须达到一定标准,而总分、单科成绩上线后,还必须进行口试;文史类专业注重考生语文、历史、外语等相关科目成绩。
理工类院校:招生院校和专业多,招生数量大,考生选择的范围广;考生在第一志愿不被录取时,其第二、第三志愿及参加调剂的余地比文史类等专业要大。
财经类院校:财经类院校一般具有生源丰富、录取分数线较高以及偏重考生数学、外语等成绩的特点。
讲究选择技巧
首先,关注重点学科。如果考分允许,可以考虑报考所选择学校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专业。因为这说明该校在此专业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实力是一流的,这样的专业有能力给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在国内的领先地位也能决定这些专业在就业上会占很多便利,用人单位定向招人的可能性很大。此外,许多家长关心孩子今后出国留学的问题,许多国际学术机构对国内什么专业好也很清楚,这也正是重点学科的潜在优势。重点学科在学制管理上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也可以在大学期间选修其他学科的课程,这样可以拓宽就业范围。
其次,发掘潜力学科。事实上,就业出路好的专业和热门专业不一定完全对应,考生不要盲目追求热门,尤其是随着近几年考研热的大幅升温,本科求学要更多地为将来深造考虑,不要一味追求就业热,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些更有实力和发展前景的专业。比如选择一些基础、交叉学科,拥有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专业。这些专业的实力和发展前景会对考生的出路有很大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