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遗憾的是,70年代蔓延开来的这类思想至今仍以不同的方式存在着,它们深深烙在了我们的文化中,尽管其本身根本就站不住脚。育儿的做法永远地被改变了。例如,许多家长不愿意去教育男孩说他们和女孩是有差异的,这些家长也不明白男孩身上的男性气质意味着什么。势头很猛的男女同性恋运动又带来了一种新的混乱看法。其鼓吹者宣传一种具有“革命性”的性观点,即“性别女权主义(gender feminism)”,认为性别任务是不相关的。遗传因素可以简单地被消除,重要的是小时候由父母为我们选定的性别,或是我们以后为自己选择的性别。玛丽?布朗?帕利在《今日心理学》中介绍了这一观点。“在婴儿出生时‘派给’婴儿的性别既是对生理差别事实的承认,也是一种社会的‘决定’。”
另一位女权主义作家这样表达她的观点:“尽管许多人以为,男人和女人是遗传基因蓝图的自然表达,但性别(gender)是人的思想和文化的产物,是形成所有人的‘自然真实本性’的社会构成的。”因此,只要我们保护儿童免受社会和宗教的条件作用的话,人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在现有的性别作用当中自由作出选择。把这一观点推至极致的话,女权活动分子和同性恋活动分子就是想消灭传统的母亲和父亲的作用,到头来,把这一类词语全都消灭,如妻子、丈夫、儿子、女儿、姐妹、兄弟、男人、女人、男孩、女孩、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等等。这类标明性别身份的词语正在被表示中性的词语所取代,如重要的另一个(significant other)、配偶(spouse)、家长(parent)、孩子(child)和同胞手足(sibling)等。
很清楚,这对父母是有很严重影响的。我敦促你们要保护自己的儿子免受这类提倡后现代观点的人的影响。要保护你的儿女,别让他们接触性别女权主义思想,不要去接受那些搞混人的性别身份的人的蛊惑。要保护男孩的男性气质,在今后数年里,他们将受到更大的政治压力。要教会男孩正确对待这类观点,什么大多数成年男人都是性的掠夺者,什么他们对妇女采取暴力行为和不尊重的态度,等等。
对我们成年人来说同样重要的是,要理解我们自己的性别身份。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对他们自己是谁感到双重的困惑。对这一性别身份的任何模糊和不确定的看法不仅会对我们的儿女带来伤害,而且也会对社会的长期稳定带来巨大影响。
最后,我提请大家把性别身份的教育与《圣经》联手起来。《圣经》是这么说的:“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耶稣给予妇女尊重和地位,他这么说过:“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他还说过,“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是上帝的安排。毫无疑问,宇宙的创造者创造的不是一种性别、而是两种性别的人,每种性别的人都和另一性别的人“相配合”,并满足对方的需要。用其他观点教育孩子肯定会在儿童的心灵中造成巨大混乱。
我们已经明白了对性别身份的反对观点。现在我们来简要地回顾一下,是什么使得男性拥有独特的气质,以及这样的认识对我们培养健康的男孩有什么帮助。